□本报记者 袁涛
今日的城有前人梦
15世纪,托马斯·摩尔(《乌托邦》的作者)提出一个主张,即水应该用管道输送,并应该收集雨水。对今天的人来说,这个主张算不上什么?但在那个时代,这几乎是一个疯狂的梦想,因为几乎没有人能够得到清洁的饮用水。托马斯·摩尔没有看到自来水,但我们看到了,他的梦想成了现实。
在今日的城市中,其实处处可见前人梦想的影子。
管仲(公元前723 -约公元前 645):在建筑中应“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托马斯·摩尔( 1478-1535 ):住宅应该是清洁的和排列整齐的,并有一个大花园;城市应该保持清洁,因为带有异味的城市可能有害健康;阿尔度罗·索利亚( 1844-1920):一条沟渠就可以包含所有的水、气和蒸汽管道;勒·柯布西耶( 1887-1965):有必要疏散拥挤的城市中心,改善交通,增加可用空间量。
在城市未来馆,有两座堆到天花板的书籍立柱,而翻看旁边大大的电子书,我们可以看到原来现在的城市生活曾经是书中的一个个梦想。我们称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城市组成部分,在之前只是书上的文字。到2009年底,我国有294个地级以上城市,人口200万以上的约 40个,千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也不是少数。当城市不断膨胀的时候,城市管理者就自觉不自觉地实践了勒·柯布西耶等人的思想,人口剧增问题,空间与交通问题,污染问题……于是有了地铁、轻轨、BRT ,有了单双号、排放标准、错时上下班。
1927年,世界上第一座立交桥在美国建成,此前一年,德国经典黑白电影《大都市》中就已经出现了穿行在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之间的高架桥。在那个时代,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到处拧螺丝;当代社会中的人,已经在担心机器人有朝一日可能会取代人。弗兰克·劳埃德·莱特( 1867-1959)在设计广亩城市( Broadacre city)的时候,曾提出在大型城市中需要更多的汽车,因为各部分之间的距离已经不是步行能够到达的了;现在,不仅是汽车,飞机、动车也已经是当代文明不可缺少的元素。
城市,正以超出人们梦想的速度向前发展。
当前的城有未来影
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城市怎样才能让生活更美好?
目前,全球已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预计2050 年全球将有3/4的人口住在城里。世博园城市未来馆的设计师卡门·布埃诺说,在当前的城市,就可以找到未来的影子。眼前,在世博园每个角落,一场围绕机会、安居、基本需求、自然、城市规划、完美、 可持续发展、 和谐、 网络等9个城市发展主题的“大碰撞”激发了人们的更多思考。城市的未来在这里被解析为思想、技术和研发,从倡导自行车出行到推广零排放汽车,对未来的思考正成为当下的行动。
零排放的电动车,服务184天的世博会。在越江线、国展线上行驶的是120辆纯电动车,电瓶充电时间仅为2个多小时,充足后公交车可行驶约80公里。
汉堡曾经是个遭受巨大污染的工业城市,如今则变身成为第二个被评为“欧洲绿色之都”的城市。目前,在这个城市 157 公顷的港口建立起了一座新城,采用了严格的环保标准,将居住、休闲、娱乐等功能高度融合在一起。德国人把汉堡小屋搬到了世博园,它基本不需要从外界输入能量,不需要空调和暖气,常年可保持室内25摄氏度左右的恒温。
不仅是城市的交通与居住,城市居民的生活也正在变得更加美好。世博会上,展示了用于体检的胶囊内镜。一粒长26毫米、宽11毫米、重量小于4克的胶囊内镜,检测者只需将它吞下,伴随肠胃的蠕动,胶囊内镜将会对人体消化道进行全程检查,目前已能检测出 42种疾病。今后,这种胶囊还能对人体各个部位进行检测。
城市废弃的旧冰箱、旧电脑等垃圾悬浮在半空中,投影下,它们在墙面上呈现出上海外滩两岸标志性风光的剪影,这是城市未来馆的一组雕塑。在未来,现在城市中的一部分也许会变为垃圾,但垃圾也能变幻为美。
《白日梦》不是“白日梦”
城市的未来,是像乌托邦那样完美,还是像电影《黑客帝国》中那样灰暗?在世博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让人向往的城市未来世界。
在西班牙馆,参观者可以看到一组叫做《白日梦》的动画片,影片描绘了一座明日之城:居民是这座城市真正的主人,享受免费教育和免费医疗服务,男女平等得以真正实现,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人都能享受同样的权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健康又安全的食物……
城市未来不是梦。针对当前诸多城市难题,人们设计了更适合生存的城市。在“花园之城”,城市的街道成为孩子们的运动场;在“智慧之城”,人们不用学习就能够学会所有知识;在“水之城”,人们在海上建造城市,人戴着人工鳃像鱼儿一样游泳;在“太空之城”,人们生活在轨道城市里,白天很长,可以进行时间旅行;在“能源之城”,人们生活在一个完全使用清洁能源的地方,有节能系统来保证所有人能使用充足的能源;在“生态之城”,工厂和交通运输全部在地下,地面用于散步和休闲,城市里是森林和各式各样的动物……
鉴于对当前现状的焦灼,人们把目光更多投向了高科技、绿色低碳、再生能源和可持续发展,但人或许才是决定城市走向的最重要因素。到 2050 年,预计世界人口将翻一番,从目前的33亿增加到64亿,城市的承载力面临更大的挑战。回首看看曾经走过的道路,我们应该认识到,城市是属于大家的,只有大家都参与,并朝着正确的方向,才能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出路。这应该是有关未来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