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除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种常规手段以外,还有一些很有力度的非常规手段,主要包括房地产政策和清理地方融资平台的政策。这给市场带来了很大的调整压力。
回顾历史我们就可以发现,只要是行政化的紧缩手段出台,市场没有不暴跌的。原因在于行政手段对于各地方政府影响巨大,行政手段基本不会有什么所谓的差别化,都是一刀切的,所以,没有人能判断,这样的调控到底会有多大的负面影响。
从调控的影响来看,个人认为,调控对经济产生的紧缩作用目前仍未被市场全面认识。回首2009年,中国经济率先从全球金融危机中成功突围,所依赖的无非就是银行贷款,而银行贷款之所以能投放出来,根源在于地方政府和居民的财务杠杆可以重新放大,体现在地方政府投资上项目及居民购房的热情空前高涨。正是这种突然迸发出来的信心和热情才一步步地拉动了各行各业的重新活跃。正因如此,打压地产和清理地方融资平台这两项政策对于中国经济的紧缩作用恰似釜底抽薪,经济可能将明显降温。
应该说,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所有的部门都是相互牵连的,如果宏观明显降温,就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因此,当前针对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的政策看似是一个调结构的政策,但实际上,可能没有哪个行业和企业可以不受影响。
房地产、金融、钢铁、有色、能源、机械等周期性行业无疑是首当其冲的受打击行业,目前与房地产相关度最高的钢铁期货、现货价格已经出现大幅下跌。但如果打击真的比较大,那么,资源价格的下挫,也会导致所有与循环经济有关的企业销售下挫。
消费类呢?我们同样不乐观。因为在资产价格前景不明甚至下跌的情况下,消费支出也会是紧缩的趋势。受影响最重的会是奢侈消费品(包括高档酒)、耐用消费品(与新房销售密切相关)。希望通过限制房地产投资而刺激消费的愿望从来都是难以实现的。
再往远处想一步,我们的担忧会更重。本次调控中,政府无奈之下,再次选用非市场化的手段,这可能会导致新的经济结构的扭曲。可能发生的风险包括:房地产市场中的自住需求及改善性需求均被无条件压制;由于房地产销售大幅下降,开发商必将放慢开发和拿地的速度(这从万科等公司销售月报中已经可以看出),导致总需求下降,失业增加,地方由于无法如愿地回笼土地款而财政吃紧,导致银行坏账增加,城市化速度放慢;地方财政吃紧还会导致保障房建设速度慢于预期,房屋供应增长速度放慢,这使得政府增加房屋供应的愿望无法实现,而一旦政策放开,还会有新一轮的报复性反弹等等。
还有一点更加让人担忧,那就是人为限制购房的政策会导致大量资金流出房地产市场,如果这些资金流入了粮食等大宗商品,将导致CPI迅速上涨,最后政府又不得不大幅加息,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提高利率,结果可能是滞胀。这无疑是最坏的结果。而从目前市场的表现来看,周期类股票大幅下跌,而农业、食品类股票大幅上涨,这说明滞胀的预期已经在市场上有所体现了。
(作者单位:长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管理部,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