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房子!房子!在博鳌论坛上,房地产成为贯穿始终的热点话题。从开幕到闭幕,从场内到场外,关于房子的议论总是纷纷不断,意见相互冲突矛盾。其纠结人心处在于,当情感和利益纠葛在一起,不管是现实还是未来,任何共识似乎都难以轻易达成。博鳌三日谈后,唯有地产乱相本身无人质疑。
房地产有没有泡沫
在经历了短暂低迷后,去年春夏之交,中国房价展开绝地反攻,增速之快让人瞠目结舌。多个城市房价飙升至历史新高。虽然官方统计试图淡化此种疯狂,但是无法消除人们的焦虑。美国《福布斯》杂志更是赫然将中国房地产列为全球泡沫之一。今年开春,随着各项调整政策的出台,地产股票呈现一片惨绿,可实体市场却不改高烧本色。不但价格依然强劲上扬,而其“日光盘”也渐次显现。泡沫之忧遂在加深。有好事者在网络上编纂了房市崩盘时间表。
在首个新闻发布会上,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即被问到如何看中国房地产。他乐观表示,在真实的需求面前,中国房地产不会崩盘。龙永图也不赞成打压房价,因为房地产对于宏观经济非同小可、功不可没,打压房价可能冷却增长,后果很难预料。不过,他也认为,中国需要第二次房改,政府需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稳定、安全的公共租房体制。
看好中国房市的还有罗康瑞,他是瑞安房地产有限公司主席。他的理由和龙永图逻辑相反——中国房地产可能有些热,但绝没有泡沫在里面。经济高速增长给予房地产强力的支撑,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房地产也当是安然无虞的。他还提到一个开放商经常提及的事实:中国土地是稀缺的。“大城市土地基本是不够的。”因此,人们不要“想房价高与不高”,而要关注它的增值能力。
“买房子不会错的。”罗康瑞直接了当地说。他唯一担心的是,大家对房价议论太多,导致行政手段的干预,从而打击了地产行业。
之前,华远老总任志强也强烈反对泡沫论。这个开发商中的理论家提到,早在20多年前,人们就用收入和房价作比较,得出一名大学生100年买不起房子的结论。事实却并非如此。“泡沫论早在过去的十年中多次出现,但历史从未停止自己的步伐,一代人比一代人的生活诉求更高,过去是骑自行车说房价,而今天是开着私家车骂房价,现实中低年龄层的购房却不是在减少而是在增加。伴随着房价增长的是居住面积的扩大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而绝不是越来越穷的恶化。”
SOHO老总潘石屹的言辞就闪烁得多。在本次论坛上,他说,有的经济学家从五六年前就开始喊泡沫,喊得自己都不相信了,“我倒是开始有点信了”。
然而,在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眼里,中国房地产泡沫不仅有,而且已经很大。他在提交博鳌论坛的文章中说,目前,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是为保持高增长而将房地产投资最大化。地方政府乐此不疲。这可以快速体现地方领导政绩,同时也为地方财政带来巨额收入。“除非通过改革地方政府的评估机制来扭转这一趋势,中国未来两年的资产泡沫将越吹越大,而现在的状况已相当危险。”
谢国忠还给出了自己算到的崩盘日期:泡沫可能在2012年破裂。他像预言家一样说到,泡沫总是要破的,没有例外,越想推迟其破裂,破裂的后果将越严重。
台湾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薛琦则谨慎提醒,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疼。本轮大危机的根源,是货币超发导致的房地产泡沫所致,金融衍生品起到了放大的效应。他的态度是,如果用自己的钱去买楼,即便房价下降,鼻子摸一摸就认了;如果买了房子自己住,那更没有影响;如果是借钱来买房投资,那就要三思而后行。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听谁的?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的看法是:我这两年不准备买房子,所以我就谁都不信。
加税还是减税
近几日,市场风传,京、沪、深、渝四市将试点开征住房保有税。基本方案是,按照购房时合同价的七折,再按1.2%至1.5%征收,对存量房和增量房一并征收,但将从购房套数、户型大小等方面来区别自住需求与投资需求——若自住需求,则可免税。此举被认为是开征物业税的先声,也是为了抑制房地产投资、投机需求,有利于房市退烧。
加税药方不是始于此时。多年前,一些研究人员就提出,可以通过物业税来调控房价。其机理是,物业税增加投机、投资购房者的持有成本,进而遏制这部分购房需求。此外,物业税开征初期的心理意义可能更大于实际意义,消费者对房价的预期会发生变化。在房价一飞冲天的今天,早征早主动,早征早见效。同理,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提出,国家应该征住房空置税。
对此,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不屑一顾。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住房保有环节的税收跟调节房价没有本质联系。以物业税为例。物业税的作用有三:一,促进存量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不让房子闲置;二,调整中央和地方财税关系。不动产持有环节的税收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国际上大多如此,对于分税制下的中国财政有特别意义;三,有利于社会公平,穷人和富人在占有资源上的不公平,通过税负关系加以调整—富人占优质资源也可以,多缴税。
“唯独没有媒体说的调整房价的那一条。”陈淮说,如果开征物业税等,短期内对房价会造成波动,但那是预言的“自我实现”而已,并非它真有这个功能。“是不是有一天我们房地产不热了,甚至下跌了,我们就把物业税取消呢?这是不可能的。市场经济下,有资产就要征税。做好准备吧。”
任志强则认为,要想降房价,非但不能加税,反而应该减税。他说,如提高利率和税收恰恰会增加房价的成本和消费的成本,恰恰不能让供给增加和房价平稳或下降。“与其将大量的资金用于保障,不如用减息、减租、减税和加大供给的方式,让更多的人能从市场中解决住房问题。当供给大量增加时,又怎么会有天价地出现呢,谁还敢囤地和捂盘?价格自然就平衡了。”
这种看法也有颇多人赞同。两会期间就有代表指出,物业税也好,空置税也好,在当前的市场都是失灵的,因为现行市场格局下,房地产的各项税费均由购房者承担,开征的物业税、空置税固然会增加房地产投资和保有成本,但也使房价水涨船高,根本达不到调控的目的。
令人惊讶的是,潘石屹对物业税一直是热烈的拥护者。在博鳌论坛上,他宣称,从长远来看,要适当地出台物业税,可以增加业主持有房子的压力。如果有物业税,持有这个物业都有成本,就会挤压出一部分的房子丢到市场去,另外没有房子的人可以买到房子。
“我了解其他国家的政策都是物业税,英国、法国、美国都是的。我觉得第一套房子不应该收,就从第二、第三套房子收。还有一个好处是,增收物业税可以减少贫富两级深化,比如说两个人10年前是一样的,他买了房子,另外一个没买房子,他越来越有钱了。”
在博鳌地产专场论坛上,潘石屹称,这几年北京市两会期间,他都以人大代表身份提开征物业税建议。唯此建议没有人附和、联名。“别人说,政府把钱赚了一道,开放商赚了一道,现在又要收钱,不签。问题是,不搞物业税,房价怎么降下来?”
主持人、中国商业地产联盟秘书长王永平当即回应说:“潘总,SOHO去年毛利高达52%,如果你们开发商少赚一点,也可以将房价降下来。”
潘石屹:“那我就说到这,不说了。”
七成地供安居类房,是好是坏
4月9日,国土资源部公布《关于下达〈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计划〉的通知》。《通知》称,住房用地量的增长要明显高于去年,确保保障性住房、棚户改造和自住性中小套型商品房建房用地不低于住房用地供应量的70%。
对此,大家也是褒贬不一。国家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说,过去10年,保障性住房、安居类住房确实欠账甚多,需要补过来。然而,补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应慢补,而不要急补、恶补。“供地7成给安居类住房,就是一种恶补。这种方式比较容易扭曲市场的规律。”他认为,如此大的结构调整会导致市场预期的偏差,从而激化供求矛盾。“我们该设想一个制度安排,让住房保障制度持续实施,真正救助到中低收入阶层,使他们能安居乐业。土地制度的突破,无疑将是基本手段。”
一直为拿地所苦的潘石屹更是警告说,商品房供地如此之少,房价必然继续扶摇直上。在中国建房子不缺人、钢材、水泥,就缺地。未来供应的地要是少了,给市场的信号是房价还要涨,所以两会结束后一下出了好几个地王。实际上背后就是土地少了,钱太多了,应该从土地着手,结果一个月时间不供应土地了。
与陈、潘相反,陈淮对此举措叫好。他告诉记者,未来中国住房三个任务:一,让没有住的地方的人有房子住;二,让大多数人从脱困向适度改善转变;三,让一部分人拥有自己的房子。这三个要求有大有小,有近有远,有重有轻。
“过去十年中国建了7000万套房子,够现有城镇居民1/3家庭搬进新房子。够快吧!然而,即便如此,10年时间,每年每百户家庭中只能有三四户搬到新房子。那么哪三四户先改善?我们把它交给市场、开发商,显而易见最有钱的最先改善,出价最高的那四户最先改善。在政府没办法把4套房子变成100套,满足所有人的需求,那么它能做的就是设立优先级。”
陈淮认为,70%土地供应给安居类住房,让最需要的人优先改善,“不管开发商愿意还是不愿意,这都是合理的公共政策”。
本报博鳌4月11日电
潘石屹:房地产得了癌症吸纳太多资金 享有“亚洲麦克风”之称的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昨晚落下帷幕。昨天晚上,匆匆脱下西装,嘉宾们迫不及待换上热带休闲装,新朋旧友的欢聚。这是亚洲论坛的闭幕晚会,一次轻松、愉快的告别。短短三天时间,浓缩太多精华。本次年会的主要成果是,发出了响亮的亚洲声音——绿色复苏。这对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和持久繁荣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三天里,楼市是一个绕不过的热点话题。4月10日晚9点一刻,博鳌国际会议中心的一个小厅里,“经济结构调整与地产定位”分论坛开场,只有一百多个座位的小厅硬是塞下了200多人。
“最有意思的是在从北京来博鳌的飞机上,一位空姐轻手轻脚走来问我:‘潘总,我们全体机组的同事派我来问问您,房价还会涨吗?我马上要结婚,是应该租房还是买房呢?’”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把这个段子记录到微博上,引来众多人追捧。
潘石屹:房地产吸纳太多行业资金
到底是娱乐明星,还是地产老板?连中国商业地产联盟秘书长王永平也很难介绍潘石屹的身份。当天,虽然少了斗嘴对象任志强,话题人物潘石屹依然极尽娱乐本色,或天马行空,或打太极,或耍点小赖皮,偶尔还走神。
“在中国建房子不缺人、钢材、水泥,就缺地。未来供应的地要是少了,给市场的信号是房价还要涨。”潘石屹说,3月15日起,地王频出,什么原因?实际上背后就是土地少了,钱太多了,应该从土地着手。
最近媒体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中国房地产2011年是不是就要崩盘了?这个时间来源于网上流传的中国和日本房地产崩盘时间表。潘石屹表示:不能这样简单地去对比,中国和日本的许多情况都不一样。但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尤其是土地市场,的确信号混乱。
“房地产这一个行业吸纳了别的行业大量资金。这个我就想起一个人得了癌症,不是说细胞坏死,而是细胞把别的部位的营养都吸收过来了,现在房地产就像得了癌症一样,什么中化、中粮、中油,原来都是干别的,都被房地产吸引过来了。”潘石屹说得绘声绘色:“中央政府就做了一次‘化疗’,让78个癌细胞先给它杀掉,然后保留了16家,我问了一个学过医学的人,化疗会杀死一些癌细胞,但没有杀死的癌细胞会更有活力,杀伤力更强,所以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行业汇集大量资金,我觉得这个可能不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楼市到底有没有泡沫
就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的问题,潘石屹提到了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说房产泡沫都说了五六年了,现在说得他自己不相信了,我倒是相信了。”他认为中国的住宅较之于写字楼、商业地产来说泡沫要大得多。
“最近东五环边上一块地楼面价2.75万元。按这个价格推算,北京有一个CBD,把房子全都炸掉,光土地就值1.5万亿。土地市场的泡沫,是因为钱太多了。”潘石屹表示。
不过,旁边的香港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亮出了反对牌。“我不相信有泡沫。”罗康瑞给出了以下几点原因:首先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个人收入提高很快,这是很重要的支撑。另外,土地供应不足,虽然是960万平方公里,但是同时有13亿人口。大城市的土地都不够,容积率被压得很低。另外,在国内城镇化进程中,每年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有1000万多人要进城,这是个巨大空间。
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购房者并没有过分依赖融资,不像美国的次贷,即使没有收入也可以买房子。
开征物业税,真能抑制房价?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认为,下一个十年,加快二三线城市、中小城市发展,调整中国的城市结构,才能最终解决中国住房问题。他认为,70%土地盖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小户型房、两限房以及公共租赁住房,是非常合理的。
对于业界关注的物业税是否开征的问题,潘石屹属于力挺派,尽管屡次遭到大家的反感。“我曾以北京人大代表的身份提议,结果别的人大代表不签,说开发商把钱赚走了,政府把钱赚走了,现在让我们来买单。”潘石屹加了一句,“如果不收物业税,怎么把房价抑制住呢?”
“所谓物业税是抑制房价的,不知道是谁讲的这个道理?”陈淮的态度与之相左。他表示,物业税三个作用:第一,促进存量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不让房子闲置。第二,调整中央和地方财税关系。第三,贯彻社会公平,穷人和富人在占有资源上的不公平,通过税负关系加以调整。富人占优质资源也可以,多交税。唯独没有抑制房价那一条。(钱江晚报)
潘石屹:不收物业税 怎么把房价抑制住呢 焦点一 物业税
SOHO董事长潘石屹:从长期来看,要适当出台物业税,可以起到抑制房价的作用,增加持有房子的压力。不收物业税,怎么把房价抑制住呢?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物业税可以调整中央和地方财税关系,贯彻社会公平,但唯独没有“可以抑制房价”这一条。
焦点二 央企退出
潘石屹:这轮房价涨得这么急,大背景是一些央企资金雄厚,接连制造“地王”。
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央企不当“地王”也一样涨价。再说,这次央企也没有真正退出,16家主业为房地产的央企并没有退出。
陈淮:从有国资委那一天起就明确规定非主业央企一律退出房地产业,只是没有严格执行。
焦点三 保障房
陈淮:这是合理的公共政策。
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陈国强:过去10年我们对保障房建设的力度太小,现在其实是在“补课”,但“补课”不要“急补”,要遵循市场规律。否则其余30%的商品房供地就会变得稀缺,房价又有了上涨理由。
焦点四 调控措施
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陈国强:为什么政策“组合拳”没有奏效?不是政策本身有问题,是相关政策执行不力或是执行不到位。
潘石屹:要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最有效的是在房地产领域收紧“银根”。不是对购房者贷款的收紧,而是对地方政府土地储备和开发商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收紧。(广州日报)
任志强:央企不当地王房价一样会上涨 博鳌论坛众专家、业内人士激辩
一线城市房价为何高烧不退?
31220元,一平方米!这是今年前两个月北京四环路住宅期房的均价。城郊六环路以外每平方米均价也超过万元。北京市统计局3月15日对外发布的这组数据,让人们困惑:近期,中央有关部门针对房地产市场频频出招,但北京、上海一线城市房价为何高烧不退?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期间,房价成为论坛最热的焦点话题之一。
央企退出:
房价过高:保障房建设:
是楼市退烧的白开水还是凉茶?
【观点一】SOHO中国公司董事长潘石屹:这轮房价为何涨得这么急?大背景是一些央企资金雄厚,接连制造地王,成为房价的兴奋剂。地王一出,房价应声大涨,这是开发商的责任。
【观点二】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房价涨成这样,其实和央企关系不大,央企不当地王也一样涨价。再说,这次央企也没有真正退出呀,只有78家非主业的退出,16家主业为房地产的央企并没有退出。
【观点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提到78家央企退出,这不是新政策,从有国资委那一天就明确规定非主业的央企一律退出房地产业,只是没有严格执行。
房价过高:
对城市竞争力是削弱还是提升?
【观点一】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吸引多少人才,留住多少人才,决定着城市的竞争力。房价对中国特别是企业的竞争力已经产生了负面影响。
【观点二】香港瑞安集团董事局主席罗康瑞:不要说房价高还是不高,最重要的是这个城市有没有增值和创造价值的能力。纽约和伦敦大家还是要去,要是没有吸引力,房子送给人家也不去。
保障房建设:
“急补”能否影响房价走势?
【观点一】博鳌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居者有其屋”不是指人人都要买房,而是有房住。政府的责任是要建立一个稳定的、充满安全感的保障房体制,这也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契机。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了,房价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观点二】陈淮:过去十年中国城镇建了多少套房?7000万套。10年时间,每年每百户家庭中只能有三四户迁新居。土地供应让低端群体、困难群体优先改善,这是合理的公共政策。【观点三】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陈国强:光靠市场的机制、手段难以解决住房问题。过去10年我们对保障房建设的力度太小,现在其实是在“补课”,但“补课”不要“急补”,要遵循市场规律。
调控手段:
是再出硬招,还是强化执行力?
【观点一】陈国强:最近出台的调控政策力度超过以往任何一次,为什么这么强的政策组合拳没有奏效?这不是政策本身有问题,是相关政策的执行者执行不力或是执行不到位,导致政策效益在减弱。
【观点二】潘石屹:房地产市场能否恢复理性状态,主要取决于政策。要想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最有效的办法是在房地产领域收紧银根。不是对购房者贷款的收紧,而是对地方政府土地储备和开发商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收紧。另外,北京、上海这些房价上涨过快的地方,应当开征物业税加以调节。
【观点三】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现在的调控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如土地拍卖制度成了房价上涨的推手之一;财税体制、尤其是物业税的缺失,难以有效遏制投机性购房;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卖地增加财政收入。(重庆晚报)
银监会设立炒房黑名单 房价成博鳌最热话题 为期三天的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11日晚在海南博鳌落下帷幕。博鳌亚洲论坛2001年在海南博鳌成立。作为一个非政府、非营利的国际组织,目前博鳌亚洲论坛已成为亚洲及其他地区政治、工商和学术界领袖就亚洲及全球重要事务进行对话的平台。
本届年会主题为“绿色复苏:亚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而近期中央有关部门针对房地产市场频频出招,中央媒体“接力”炮轰之下,一线城市房价依然“高烧不退”,让“房价”意外地成为论坛最热的焦点话题。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当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全球金融监管的新格局”分论坛上表示,对以炒房为目的的贷款者,银行有权拒绝其贷款要求。刘明康指出,目前,金融监管机构已经设立了一个负面的名单系统,遇到炒楼者,银行有权不贷款。而目前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风险是多方面的,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合作进行监管。
刘明康说,对房地产领域的贷款风险,银监会将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强严控:对于土地储备,要求商业银行对土地进行逐块跟踪,严格管理存贷比,并根据地方政府不同的信用状况区别对待。对于房地产开发贷款,要求商业银行严格检查房地产开发商的信用和财务情况,对开发商贷款实行名单式管理,并禁止开发商用土地做抵押品。对于住房抵押贷款,要求银行必须实行贷款面签制,在首付比例和利率浮动方面,严格区分首套房贷和二套及二套以上房贷。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在论坛上透露,78家央企“退出”,这不是新政策,从有国资委那一天就明确规定非主业的央企一律退出房地产业,只是没有严格执行。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表示,房价涨成这样,其实和央企关系不大,央企不当“地王”也一样涨价。新华社的点评认为,目前明确退出的央企只是房地产市场中的“小鱼小虾”,这一举措更多是对市场预期的影响。
对过快上涨的房价进行调控,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但房价仍“一路高歌”。对此问题,博鳌论坛上也有“交锋”。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陈国强认为,不是政策本身有问题,是相关政策的执行者执行不力或是执行不到位,而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则直接建议开征物业税。他说,房地产市场能否恢复理性,主要取决于政策。
新闻链接 刘明康:银行对炒楼者有权不贷款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11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全球金融监管的新格局”分论坛上表示,对以炒房为目的的贷款者,银行有权拒绝其贷款要求。
刘明康指出,目前,金融监管机构已经设立了一个负面的名单系统,遇到炒楼者,银行有权不贷款。
刘明康说,对房地产领域的贷款风险,银监会将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强严控:
对于土地储备,要求商业银行对土地进行逐块跟踪,严格管理存贷比,并根据地方政府不同的信用状况区别对待。对于房地产开发贷款,要求商业银行严格检查房地产开发商的信用和财务情况,对开发商贷款实行名单式管理,并禁止开发商用土地做抵押品。对于住房抵押贷款,要求银行必须实行贷款面签制,在首付比例和利率浮动方面,严格区分首套房贷和二套及二套以上房贷。(扬子晚报)
博鳌论坛语录:78央企退出地产是掩人耳目 ■聚焦博鳌论坛
昨晚,为期三天的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在海南博鳌落下帷幕。论坛围绕“绿色复苏”就亚洲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亚洲区域金融合作、新兴经济体比较等议题展开了深入务实的探讨。亚洲发展模式的再思考以及未来经济转型之路引发各界人士关注。众多参加论坛的高端人士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加强区域融合以及提升消费能力将成为亚洲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方向。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指出,亚洲新兴经济体应主动反思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积极主动地布局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利用此次金融危机的契机逐步调整污染重、效益低的落后产能,使低碳经济成为亚洲和全球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力之一,使本轮以亚洲经济增长为驱动的全球经济复苏,真正成为绿色复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显然也不仅是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式经济转变,更重要的是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奠定基础。
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拉莫斯则表示,绿色科技带来的能源有效利用和商业发展,都是经济增长的强劲推动力。每个亚洲国家都应该研究如何通过政府引导投资,将“绿色”与“增长”有机结合,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但显然,“绿色”与“复苏”,并非一国之力能实现。在这当中,需要亚洲各国之间通力合作,特别是通过扩大亚洲金融的合作来建立亚洲内生性的增长机制。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理事长郑新立分析表示,2010年,建立亚洲内生型增长机制条件已成熟。
第一,亚洲各个国家现在处于垂直分工,经济发展差距比较大,因此扩大亚洲之间的合作有利于把工业化城市化需求和亚洲资金、技术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巨大的需求,不仅有利于亚洲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扩大对欧美发达国家产品的吸纳能力,有利于带动全球的复苏。
第二,亚洲有很多外汇储备,如中国、日本外汇储备居世界前两位。而这些储备购买美国国债收益也不高,还存在美元贬值风险。因此,中日可以考虑将一部分储备设立基金、银行等,扩大亚洲的需求,带动亚洲的增长以及全球增长。
此外,目前亚洲已经形成了一些区域性的合作组织,包括清迈协议、东盟10+1、10+3、10+6等等。在此基础上,亚洲各国之间继续加快合作,通过区域合作带动金融合作。
不仅如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亚洲经济将牵连美欧。“在亚洲需求扩大后,会扩大对欧美产品的进口,会带动欧美的复苏带动全球的复苏。
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赵晓表示,“亚洲各国之间通过扩大经济合作,将亚洲各国的内部需求全面地发挥出来,不仅能够拉动亚洲国家的发展,加快亚洲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而且能够对全球的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论坛焦点
两岸商机的ECFA无限遐想
远景:将给两岸投资者提供一个更安全更放心的投资环境
ECFA将涵盖两岸间主要经济活动的框架协议。
昨日在博鳌论坛上,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总裁魏家福表示,ECFA将对两岸经贸产生积极推动作用。他表示,现在大陆正在为能够签署这一协议而共同努力,如果最终能够顺利签署,我相信将对两岸经济贸易往来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两岸的经贸合作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商机。
据统计,2009年两岸贸易额达到1620.3亿美元;截至今年2月份,台湾共批准陆资赴台投资项目20个,合计470万美元。事实上,过去30年间,台湾在大陆盈余比重超过在美国和本地投资收益。
“尽管人才、资金存在诸多不便,台湾依然进入大陆市场。签署ECFA后,将给两岸投资者提供一个更安全、更放心的投资环境,数十万台商在大陆投资心态将从短期发债转为谋求长远发债,投资策略将会发生新的变化。”魏家福说。
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则表示,ECFA是推动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的一种制度性安排,如果协议的签订,那将是会给两岸人民带来最大的福祉,这个协议是促进两岸经济双赢的重要的措施,这个协议的签订对双方是互赢的。
■博鳌语录
大量热钱进入中国造成资产泡沫
——戴相龙(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
戴相龙在“新兴经济体比较:借鉴与合作”分论坛上表示,因为中国增长很快,大量的热钱进入中国,造成资产泡沫,这是中国将要应对的挑战。
央企高管年薪58万不高
——邵宁(中国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邵宁在“公司治理:危机的教训”分论坛上表示,“目前中央企业的薪酬,一把手主要负责人的薪酬平均是58万税前,我个人感觉是不高的。”
78家央企退出地产是掩人耳目
——许小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及金融学教授)
许小年在博鳌论坛上表示,国资委公布的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的消息是掩人耳目。他说,16家以房地产为主的企业还在,以地产为主的央企还在,78家主营业务非地产的出去了。换句话说放走了小舢板,留下了航空母舰。(南方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