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低估中央媒体的声音,决策层如果连新华社的声音都置之不理,中国高房价的走势那就真的没救了。”前不久,新华社连续刊发6篇评论,对楼市泡沫和地方土地财政给楼市带来的投机效应和社会影响进行深刻剖析。对“新华六评”将给楼市带来的影响,社科院工业经济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这样分析。他认为,“新华六评”在一定程度上会让房地产业更加清醒,让决策者再度思考房地产目前的状况,考虑房地产未来的发展方向等问题。(4月7日新华网)
“清明节气雨纷纷,房价高得迫人魂。”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前后,就在网民发出这句“打油诗”的同时,不仅是新华社,《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也加入了“炮轰楼市”的行列。4月1日,《人民日报》社会版“民生三问”栏目推出系列报道“追问中国楼市”,并在当天刊载《中国楼市三问:老百姓如何才能住上房?》;4月6日,《人民日报》对《是否取消房地产预售制》发问;4月7日,该报更是从住房制度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从中国楼市本身出发,追问《住房制度改革要不要大幅调整?》。早在3月26日,央视《新闻1+1》就对《67家上市房企负债超5100亿》提出质疑;4月3日、4日、6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许多关于国外楼市的新闻,“嗅觉”敏感的业内人士可能又嗅出了某种“味道”,加剧了关于调控政策的新猜想。
我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不能低估中央媒体的声音”的观点。具有强烈官方色彩的中央媒体几乎同一时间段齐声“轰”楼市,这样的“声音”无论如何值得关注。它可能预示着高层的关注和焦虑,也许释放了高层对疯狂的楼市再出重拳的用意。这也是“新华六评”引发市场出现各种猜想的重要原因。一个生动的注脚是,“受相关因素影响”,4月6日的房地产股以大跌收盘。
但我同时认为,也不能高估中央媒体的声音。这是因为,央媒的“级别”再高,它也只是一个普通媒体。在政策“打左灯”、房价“向右转”的背景下,它的关注、它的声音,可能只是按新闻规律办事使然,可能并没有更多的“背景”。更重要的还在于,一段时间以来出台的楼市调控组合拳,从土地供应到金融杠杆,从保障房建设到央企“退市”,不能说力量不大、决心不大;包括央媒在内的各类媒体也发表了“火药味”很浓的声音,连企业家的道德都成了评论家抨击的“靶子”。但遗憾的是,楼市的反应依然我行我素“总经理说了算”公开叫板“总理说了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说也不能高估央媒的声音。
楼市脱缰,表面上是市场的问题,本质上是官场的问题。土地财政和官商勾结,才是楼市对政策置之不理、一意孤行的元凶。除非在这个问题上壮士断腕,否则央媒发出再多的声音“炮轰”,也无济于事。
日前,北京房地产交易管理网公布了今年第一季度商品住宅成交均价排名,东钓鱼台家园以81105元/平米的成交均价继续蝉联预售项目榜首,排名二、三位的新燕都家园和瑞城中心,成交均价也都突破了7万元大关。(4月7日新华网)楼市正在从经济问题、民生问题转变为政治问题、稳定问题。彻底终结土地财政和官商勾结,是时候了,不能再搞“绥靖政策”了。显而易见,这不是央媒“声音”能够承担得了的使命。
(本文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