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不少网站的财经头条都是同一内容,温州一次推地3000亩,缘由是财政紧张很多单位拖欠奖金,地方政府只能大摆“土地筵席”,解决财政紧张的问题。这条新闻读起来太耐人寻味了,在草民的印象里,温州可是企业云集、商贾贵地,这个富人之地怎么可能财政紧张到机关单位发不出奖金呢?
从这条新闻里,可以明显看出,温州实体经济在过去的两年里,收到了极其严重的摧残。一方面是因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口严重受挫;二是受通胀影响,劳动力和材料价格上升迅猛,企业利润大幅度缩水;还有一点谁也不可否认,就是过重的税赋成为压垮中小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中小企业纷纷倒闭破产,财政收入当然捉襟见肘,入不敷出。这不仅发生在温州,这也是全国各地的真实写照。在很多人眼里,地方政府就是牛逼的代言人,但实际上这些市长书记们一个都是小脚媳妇,每小时明明只能走2公里,但严厉的婆婆非要逼着她走10公里。
让一辆拖拉机开出奔驰的速度,最终的结果要么车散架,要么出车祸。片面的追求经济增长速度、GDP增长的硬指标已经让地方政府不堪重负,老百姓也跟着受罪。近两年无数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哈尔滨大桥的垮塌、7.21北京大雨、温州动车事故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在过去的10年里,我们的省长和市长干的都还不错。至少城市国际化了,道路宽了,政绩工程、大型运动会都出彩了。虽然一场大雨、几辆货车都有可能让城市现出驴粪蛋蛋的原形。但只要在任期间不出事就万事大吉,等出事后一是查不出责任单位和人;二是老子升迁了,关我屁事。
之所以干的不错,我们必须感谢土地财政。我敢保证,这个星球上再没有什么行业能比卖地赚钱,包括乔布斯的苹果公司。一块城中心的土地,动辄就是几十亿的标的额,这比毒品贩子的利润高吧。为什么利润会这么高?有人说是稀缺,有人说是高房价支撑,有人说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但土地暴利的本质就是强权下的绝对垄断。
而且开发商们还打破头皮去争。有兴趣者不妨关注一下你所在城市的经济指标,看看土地财政占地方财政的比例是多少?中等的在50%左右,高的甚至能够达到70%。这个数据非常惊人,充分说明地方财政对土地收入的高度依赖。所以很多人把土地财政比喻成市长们的“钱袋子”和“摇钱树”是无比形象和贴切的。所以当温州的党政机关发不出奖金的时候,他们一定在暗自庆幸,幸亏老子还有土地可卖。
贵国80%的老百姓都在期盼房价暴跌,这么想的人太简单了。如果房地产跨了,土地市场无人问津,第一个跳楼的肯定不是炒房客和开发商,而是市长县长这些官老爷们。所以即使房价有天大的泡沫,决策者的调控绝不是拿一根刺戳破泡沫,而是想尽一切办法保护房价,让泡沫变的更坚固一些,维持的更长久一些。
保护高房价的本质就是保护土地财政,能够使得这些习惯了大手大脚款爷们能够继续过上好日子。但傻子都知道,依靠卖地、钢筋、水泥铸造的GDP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实际上比豆腐厂制造的大桥还要脆弱。高房价催生的土地财政能够繁荣多久,谁都不能保证,一旦人口红利和城镇化停下脚步,土地财政之路必将成为不归路。 |